欢迎来到2025上海国际医用消毒及感控设备展览会!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WHO更新“经空气传播”病原体通用术语

时间:2024-5-7 9:33:5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经空气传播”与更新后术语有什么区别?

WHO近日更新了经空气传播病原体通用术语,”经飞沫传播”和“经空气传播”两种方式将统一称为“经空气传播”。磋商报告描述了典型情况下病原体经空气传播的特征。人体被此类病原体感染后会产生包含病原体、水和呼吸道分泌物的颗粒,这些颗粒通过呼吸、交谈、唱歌、吐痰、咳嗽或喷嚏离开感染者的口腔或鼻腔进入周围空气中,先随气流移动,再通过房间内的空气流动进一步分散和稀释。这些颗粒被成为“感染性呼吸道颗粒”(Infectious Respiratory Particles, IRPs)。IRP的大小是一个连续变量,从不足微米到数毫米不等。本次磋商报告指出,为了科学描述IRPs的特点,摒弃了以往采用单一分界点区分颗粒大小而定义“气溶胶”(指较小的颗粒)和“飞沫”(指较大的颗粒)的做法。因此院感防控基于传播途径预防中“经飞沫传播”和“经空气传播”的防控措施选择原则在更新的术语下也不再适用。

如何理解“经空气传播”这种传播途径?

广义上的“经空气”这一表述描述的是通过随气流运动或悬浮在空气中的病原体而发生感染性疾病传播的特征,与各界普遍理解的“经水”和“经血”传播疾病是并列的概念。“经空气传播”则用于描述IRPs经空气传播的模式。

IRPs在疾病传播的过程中有两类传播途径,即“经空气传播”和“经接触传播”。“经空气传播”的途径又包括了“经空气传播并吸入”、“直接沉积”,而“经接触传播的途径”又包括了“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他们共同构建成为这一类传染性疾病传播方式的体系。

更新后的“经空气传播”框架下包括哪些术语?

(1)经空气传播并吸入:

指感染源将IRPs排入空气后被他人吸入并可能引起感染的情况。空气传播或吸入可以发生在距离感染者或近或远的地方,而传播距离受到多方面因素(气流,湿度,温度,通风等)的影响。理论上,IRPs可以通过呼吸道的任何位置进入人体,但不同病原体优先进入的部位可能不同。

(2)直接沉积:

指感染源将IRPs在短距离内通过飞溅方式排入空气后近距离直接沉积在易感者暴露的面部粘膜表面(口、鼻或眼睛)从而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并引起感染的情况。

本次术语的更新将如何影响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选择策略?

术语更新后,原“经飞沫传播”和“经空气传播”两种方式统一称为“经空气传播”。进一步分类不再按照IRPs大小,而按照不同传播方式分为“经空气传播并吸入”和“直接沉积”。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技术磋商小组经过讨论认为,感染防控(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C)的目标是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控制的内涵除了预防感染传播外,还包括控制感染导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方面,病原体可以具有不同的主要或混合传播方式;另一方面,在不同环境中,病原体对不同宿主在毒力、感染风险和可治疗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考量IPC策略时不应局限于病原体的传播方式,还应更多地考虑到病原体引发感染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对医疗保健系统的负担以及在法律、道义、经济等层面上产生的全球性影响。

这意味着,相同的传播方式,可以根据感染源、环境和宿主因素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IPC策略;而不是单纯为了降低短距离经空气传播的风险,在所有环境中针对所有已知或怀疑通过此种方式传播的病原体,让任何感染风险水平的个体均采取全套的经空气传播疾病IPC措施。

本次磋商是世卫组织领导的全球科学讨论的第一阶段,对于更好地理解经空气传播疾病并就感染防控措施达成一致意见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长期以来为全球各国广泛使用的基于传播方式制定IPC策略的理论体系或将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而在世界卫生组织更新相关IPC指南前尚需要有影响力和经验丰富的专家携手对感染防控技术展开新一轮的探索。

来源:感控客栈 北大感控之窗



观众预登记 展商登录